近日,光大银行再次因违规被罚640万元,两名高管被终身禁业的消息冲上热搜。4月3日可靠股票配资公司,深圳金融监管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,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因授信管理不到位,掩盖贷款质量,票据承兑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到位等,深圳金融监管局对该机构罚款640万元。这已是光大银行2025年开年以来的第三张巨额罚单,累计罚没金额超2400万元。
图片
值得注意的是,光大银行近日正式公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。从业绩数据来看,光大银行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54.15亿元,较上一年度同比下降7.05%,这已是该行营收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。
光大银行的营收下滑已成“惯性”:2022年降0.73%,2023年降3.92%,2024年进一步扩大至7.05%,三年累计缩水超300亿元。核心收入来源——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佣金收入双双下滑,前者同比下降10.06%,后者更是暴跌19.52%。
一边是业绩疲软,一边是内控漏洞频发,这家曾经的股份制银行标杆,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。
图片
罚单 “满天飞”:合规管理成短板
(一)信贷业务成 “重灾区”
2025 年 1-4 月,光大银行因信贷违规被罚超 2400 万元,问题集中在:
(1)贷前调查失职:深圳分行向关联企业发放贷款,未核实资金用途;扬州分行虚增存款,以贷款转作保证金。
(2)贷后监管缺失:上海分行员工行为管理混乱,导致资金违规流入股市;无锡分行因 “项目贷款管理不尽职” 被罚 180 万元。
这些问题反映出银行 “重规模、轻风控” 的传统思维,部分分行甚至为完成业绩指标,不惜 “踩红线”。
(二)反洗钱漏洞频发
2025 年 1 月,光大银行因 11 项违法行为被央行罚款 1878 万元,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、交易监测不到位等。更严重的是,前深圳分行副行长朱慧民涉嫌通过亲属收受客户 3000 万元贿赂,暴露出行内 “利益输送” 的深层问题。
(三)客户投诉激增
2024 年,光大银行投诉量达 31.25 万件,同比增长 71%,其中贷款业务投诉激增 165%。黑猫投诉平台显示,部分客户因信用卡 “隐藏高额利息”“催收暴力” 等问题维权,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。
“内忧外患”:管理层动荡与行业挑战
(一)高层换血与战略摇摆
近年来,光大银行经历多轮人事调整,管理层频繁更迭导致战略执行断层,资源浪费严重。
(1)高层落马:原董事长李晓鹏、唐双宁接连落马,形成“河南帮”权力网络,从而引发内部信任危机;近三年14名高管被查,暴露“带病提拔”“以权谋私”等深层问题。(李晓鹏在任时曾在内部搞了个“河南帮”,不只是光大银行,光大集团里重要岗位都是李晓鹏的人,跟着一起捞钱。据媒体公开报道,2020年至2023年间,光大系落马的14名高管中有7名籍贯为河南,含“豫”量极高。)
(2)首席风险官上任:马波成为首位专职风控负责人,但短期内难以扭转 “重业务、轻合规” 的文化。
(3)中层 “断崖式” 调整:天津分行行长宋蔚兰从 “一把手” 降为普通科员,多地分行长转任 “专员”,反映出改革的阵痛。
(二)行业压力加剧
(1)数字化转型滞后:虽然推出 “云缴费”“薪悦通” 等平台,但手机银行用户增长放缓,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(约 2%)低于招商银行(3.5%)。
(2)利率市场化冲击:存款定期化、长期化趋势明显,2024 年存款成本为 2.18%,虽同比改善,但仍高于部分同业。
(3)政策监管趋严: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新规要求银行 “合规优先”,光大因历史遗留问题成为重点监管对象。
光大银行的困境,是中国银行业转型期的缩影。净息差收窄、监管趋严、腐败治理等挑战,既是压力也是动力。若能在痛定思痛中彻底革新,其绿色金融的先发优势和庞大的客户基础仍可成为翻盘筹码。
正如网友所言:“银行不是罚出来的可靠股票配资公司,而是管出来的。”唯有刮骨疗毒,才能让这家老牌银行真正“光大”其名。